今年端午吃了咸粽 老家口味是白糖粽


如今有点点意识到饮食文化
家庭环境是如果挑食和浪费会被说得比较难听,饭必须一粒不剩吃完这样的
后来想了想可能和更早之前温饱问题有关,普遍家庭人口多加上计划粮食导致的一些


家里会手作很多肉馅类的年菜,记得离家前有一年晚上有些心情不好,但手头想做点什么,一个人去奶奶家做了一百多个蛋饺,那天晚上下了点小雪

用的还是旧炉子,坐在客厅的矮板凳上把手伸进油锅里扒拉还没凝固的蛋皮,当时没开灯,在比较昏暗的傍晚一边做一边聊天

有时候肉馅包多了导致蛋皮粘不起来,手不太灵巧,奶奶会安慰说下次会更熟练的,慢慢做就行

印象里做了两个小时,脚坐到有点麻然后回家了


留到现在的印象就是在空荡荡的客厅把手反复放进锅里,心情意外地平静
后来回老家发现大家都不怎么能吃蛋饺了,于是数量减少了很多,可能也不像以前那么执着于手作的东西
各自带着各自的疲惫,不再吃得下那么多年菜,从饭桌上开始分道扬镳
饮食的确承载了很多生活琐事的另一面,比起味道的区分,精神部分留下的印象更深一点

您可能还喜欢...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